清晨的重庆市江津区珞璜镇,志愿者正帮独居老人李大爷打扫房间;石门镇中心敬老院里,刚加装的电梯平稳运行,老人坐着轮椅就能到休闲区下棋;居家老人张婆婆按下床头呼叫器,护理员15分钟内就上门提供康复服务……2024年以来,江津区以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试点为契机,推动基本养老服务从“被动应对型”向“主动探索型”跨越,构建起覆盖居家、机构、社区的全链条养老服务网络,项目累计服务老年群体超5.5万人次,让“老有颐养”变成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幸福实景。

高位推动强基础 筑牢养老服务“保障网”
江津区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民生重点,加强组织领导与政策保障,夯实服务基础,确保养老服务落到实处、惠及重点群体。
政策层面,出台《江津区2024年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实施方案》《江津区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专项资金管理办法》等配套文件,建立民政、财政、卫健等多部门联席会议机制;成立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专班,制定审批、评估、验收等10余项标准化表单,让服务流程有章可循。
资金方面,2024年投入1082.5万元,其中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866万元、区级福彩公益金216.5万元,专款用于家庭养老床位建设、上门服务等核心领域。为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,建立“台账管理+第三方监管+公示验收”机制,通过服务对象满意度回访、进度公示等方式全程监管,实现“专款专用、精准高效”。
服务升级提质效 下好精准养老“一盘棋”
江津区聚焦经济困难失能、部分失能老年人“居家照护难”的核心需求,分领域推进服务升级,实现“按需供给、分类保障”,让养老服务既有政策硬度,又有民生温度。
“以前起夜怕摔,现在装了扶手、有了呼叫器,儿女在外也放心了。”家住几江街道的失能老人王婆婆,家中完成适老化改造后安全感倍增。江津区针对困难老人居家需求,累计建成941张家庭养老床位,根据失能程度改造地面防滑、加装床边护栏和卫生间扶手,配备紧急呼叫器、智能腕表等设备2300余套,实现“一键呼叫、实时响应”。同时,为1700余名老人提供上门服务近6万次,褥疮护理、康复按摩、用药指导、生活助洁等服务样样齐全,每次服务时长不低于1小时。
机构养老方面,从“托养保障”到“品质升级”,构建“公办强基础、民办补多元”的机构养老服务格局,重点提升特困老年人集中供养品质。对石门镇中心敬老院等5家三星级养老机构进行电梯加装、适老化改造,配套医疗康复区、休闲娱乐区等功能空间,购置多功能护理床位与商用洗衣烘干设备,提升居住舒适度。创新并推行“五心四一”服务标准,推动机构服务向“精致化、品质化”转型。目前,全区39家镇街敬老院中,14家达三星级以上标准,全区敬老院医养结合签约覆盖率达100%,确保专业护理“应护尽护”,让老年人群体住得舒心、过得安心。
协同监管聚合力 守好养老服务“安全线”
江津区通过政策统筹与社会联动,构建“政府主导、社会参与、多元监管”的工作机制,强化全过程监管,确保项目实施规范、服务质量过硬。
健全“1+N”监管政策体系,实施“协会自检、镇街日常检查、第三方专项检查、民政月度抽检、部门季度联检”五级检查机制,累计清除安全隐患1600余条。
破解“护理人才荒”,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。一方面,引入专业养老机构承接居家上门服务,培育本地护理团队32支,联动3所院校建立养老专业实训基地,年均培训护理员超1000人次,持证上岗率达90%。另一方面,发动社区志愿者、老年协会开展“银龄互助”,全区130余个老年社会组织参与探访关爱、心理慰藉、文艺活动等服务,如珞璜镇志愿者定期为独居老人打扫卫生、陪聊解闷,形成“专业服务+志愿补充”的立体化照护网络。
从居家床头的呼叫器到敬老院的电梯,从专业护理员的服务到志愿者的陪伴,从政策保障的“硬支撑”到社会协同的“软温度”,江津区养老服务提升行动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。随着服务体系持续完善,越来越多老人正从“安享晚年”迈向“乐享晚年”,让“夕阳红”成为高质量发展最温暖的民生底色。(来源:重庆民政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