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牵手七年守望公益]集结中国彩市的力量

公益时报2008-06-02 09:53责编:中华彩票网

    创刊7年,《公益时报》记录彩票公益,传播慈善理念,引导彩民怀着公益的心购彩,潜移默化地影响并提升人们对彩票的认识——作为其中一员,每个人都受感于彩民的巨大贡献,感受着平民慈善的巨大力量。


安徽六安彩票站点挂起彩民获慈善大奖的宣传横幅周晓倩/摄

    ■ 本报记者 刘 争

    近年来,尤其是今年彩民群体获得“中国慈善特别大奖”以来,彩票慈善得到了社会高度认可,买彩是种慈善被更多的人所接受。

    各地彩票机构和媒体对彩票的公益本质越来越重视,对彩民慈善行为引起关注的过程中,有一个他们不能不重点关注的名字——《公益时报》中华彩票专刊,从发行机构到媒体记者,从站主、彩民到普通公众,从业内人士到相关学者,凡对彩票公益感兴趣者无不对这一彩票类专刊予以极大关注。

    “首推彩票的平民慈善理念进而提升社会对彩票的认识,肯定彩民的慈善地位,《公益时报》中华彩票专刊功不可没。”这是一位业内人士对本报彩票专刊的评价。

    相携七载办报理念引领彩市风尚

    七年前,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,在彩票大奖组时代的热闹之后,电脑彩票日渐兴起。彩票销量逐渐增加,公益能量逐年聚集,但对彩票的真正涵义尤其是公益理念,却关注很少,刚创刊《公益时报》推出彩票专刊,并打出“报道彩市动态,传播彩票公益理念,引导理性彩市”的旗帜走向市场,这个过程中招来了不少媒体同行的冷嘲热讽。

    小宫在那时候应聘到《公益时报》彩票编辑部做记者,第一个任务就是跑站——就是到各个彩票投注站跟彩民聊天,了解彩民心理、购彩习惯。“您知道买彩票的钱都到哪里去了吗?”每次,小宫总要问上这句。可是几乎没有人知道彩票销售额中有固定比例作为公益金,用于国家公益事业。“不想中奖谁买彩票啊?”面对彩民的回答,小宫有些迷茫,这不是他想像中的公益新闻报道。

    小宫翻阅资料发现,媒体对彩票的宣传甚少,从此,他和同事们决定了工作方向:报道彩票公益,引导人们认识彩票的公益性。

    “2元投注换来500万”、“平常心购彩”、“买彩票献爱心”……这样的字眼开始不断出现在本报彩票编辑部记者的稿件中,日复一日讲述着那些平常心购彩中奖、不中奖的彩民故事,引导彩民小额投注。他们讲述彩票销售员辛勤劳动的故事,讲述福彩员工艰难开拓市场的故事,讲述彩票公益金建起的福利院里老人和孤儿幸福生活的故事。每一篇稿件都突出彩票的公益性、彩民的公益心。对大奖,强调购彩者的平常心,关注大奖得主中奖后的善举、回报社会的善心。

    这些报道就像一颗颗种子撒到彩民队伍中去,再由彩民传给彩民,潜移默化改变着彩民的购彩心理。

    一年、两年、三年……彩民们逐渐发现了自己从未重视的公益贡献,那些不相信买彩票能与献爱心相提并论的人也忍不住把“爱心”与“购彩”连起来思考。

    彩票因爱而生,因爱发展。七年后,我们的办报理念已然成为彩市风尚,公益、理性、和谐成为中国彩市发展的目标。我们终于做到了,因为,我们早就看到了。

    亲身参与激发公众的公益热情

    在引导人们认识彩票公益、参与公益的同时,我们并未忘记自己作为公益媒体的社会责任,我们亲身参与公益,进而激发彩民热情。

    天津南开大学的时姓学生不幸患白血病,急需治疗费,我们连续报道其病况后,彩民和站主纷纷捐款,在他最困难的时候送去安慰;江西的双胞胎兄弟出生不久就患眼疾,因凑不齐治疗费面临失明厄运,公益媒体的责任心督促我们帮他们求助,几万元住院费几天内就筹到了;深圳站主沈才勤持续资助二十几名贫困山区孩子读书,本报记者陪她走入山区,记录下孩子求知的渴望与贫困的境遇,写下沈才勤与这些孩子间的真挚交流,结果,不少读者打来电话,要求资助……各种爱心奉献,在《公益时报》中华彩票专刊中不胜枚举,关于爱心和奉献的行动从未停止。甚至到现在,还有人委托本报联系资助对象,还有人关心着江西那对双胞胎的近况。

    乍一听,这些报道似乎与彩票关系不大,但却与彩票一样温暖人心。我们倡导2元慈善,倡导买彩票献爱心,也支持读者参与公益的心从彩票向外延伸。我们深知,只围绕彩票推崇的公益是狭隘的,当人们不购买彩票也能有购彩的那份公益之心时,公益的理念才算深入人心。

    2006年,碧利斯台风袭击我国南方诸省;2008年1月南方雪灾;2008年5月,四川大地震。灾难来临时,我们记录伤痛,并传达给读者。我们不强调一个彩民的慈善,我们强调的,是一个公民所应付出的爱心奉献,其中有彩票的内涵,也有彩票的公益外延。

    为彩民正名彩票慈善得到广泛肯定

    2007年,《慈善方式 有什么比购彩还方便》的文章首发本报后,媒体纷纷转载,彩民价值开始得到公众认可。然而,仍有媒体对彩民价值不予承认,作为彩票专业媒体,我们深知彩民从看重私利到笑面公益走过的艰辛,我们必须为彩民正名。

    2008年,中国慈善排行榜颁发给彩民“中国慈善特别大奖”,引起激烈论战。在观点的交锋中,本报列出彩民慈善的巨大成就,以丰富的论据和翔实的数据为彩民正名,使得彩民慈善的观点迅速普及,社会无法再忽视彩民的贡献。
    代表全国上亿彩民领取这份慈善殊荣的,是安徽六安彩民房全发,他去领奖那几天,六安每个投注站都挂出庆祝条幅。六安17号投注站站主陈女士告诉记者:“单张投注额变小了,彩票销售额却比以前多了,因为现在买彩票的人多了,2元、4元的买着玩!说他有爱心比中5元钱还高兴。”

    从那之后,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引用本报提出的“彩民慈善”观点,“买彩票”、“献爱心”两个词成为许多人不可分家的口头禅。彩民方成告诉记者,他每天出门妻子都要问他去哪儿。以前他都回答“买彩票去”。可是现在,只要他说“买彩票”,妻子就会接一句,“哦,献爱心啦!”这就是彩民的变化。

    如今,当年的小宫已经成为老宫,在前不久出差河南时,有站主指着站点墙上张贴的彩民获慈善荣誉的报道说:“彩民们特别爱看这种报道,被称作‘平民慈善家’让他们充满了自豪感!”

    各地媒体记者、通讯员的彩票报道中,也有了明显不同于以前的变化,从过往宣传大奖、彩票娱乐的重心,转变了目标,对彩民的公益贡献、平常心态,彩票的公益本质空前重视,几乎每篇稿件中都不忘强调彩民是“平民慈善家”、彩票是“最便捷的慈善”等观点。

    彩民的2元投注,悄悄改变了我国慈善资金的结构,成为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。《公益时报》中华彩票专刊的工作,也渐渐改变了公众对彩票的认识,使得彩票公益本质得到承认,彩民崇高的慈善地位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。

    节选:为彩民更名为慈善呐喊

    慈善不是富人的专属权利,可是面对高门槛的慈善活动,平常人是被剥夺权利的。彩票给了普通人一个慈善的机会,我们可以边玩彩边慈善,有什么不可以!——《边玩边慈善,有什么不可以!》

    不少人对购买彩票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,尤其是一些新闻媒体报道得十分片面,很多人认为彩民买彩票就是为了中奖,忽视了彩票的公益性。
    ——《慈善面前人人平等》

    对有些人来说,两元钱的慈善微不足道,他们眼中的慈善家只有企业家、名人,他们看待慈善的双眼永远向上,决不平视,更不用说俯视。平民?希望获得一份幸运的平民?这些人心中的潜台词,根本就是当年赵太爷教训阿Q的话:“你也配姓赵?呸!”——《早该颁给彩民一个慈善大奖》

    数字不划等号,爱心可以划等号。慈善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。与其言之无物、无病呻吟,不如踏踏实实为彩票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公益氛围,让需要资助的人得到一份来自彩票的公益。
    ——《给彩民的慈善大奖不妨更隆重些》

    彩民者,即为彩票而公益的人!彩票承载公益,这是彩票的天性之一,不管他们是有意还是无意,都参与并完成了。——《彩民慈善 于无声处听惊雷》

    我国彩票诞生之初还有另一个名字——“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券”,这个名字直接指出了彩票是具有募捐性,为了社会福利而发行,为公益而生。——《高举慈善大奖 弘扬彩票公益》(J601)

京ICP备13011391号-1 京ICP证:1304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6542号

©2004-2016 china-lottery.net 版权所有